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22:22:00
本文转自【新华社】
发动机智能生产车间内,零部件一上线便扫码登记“身份证号”;灵巧的机械臂上下挥舞,精准拧紧螺栓,扭力数据瞬间传回“大脑”;屏幕上更新着生产数据、工艺参数、设备状态等信息,实时跳动的数据“心脏”让整条“生命线”更高效、智能……
“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日前来到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的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的前身可追溯至当地的建全米厂,与共和国同龄,如今正因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焕发新生机。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动机智能生产车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原先下线一台成品发动机耗时140秒,如今仅需112秒,这意味着每天可以增加60至80台的产能。”全柴国六智能化工厂生产调度员赵玥告诉记者,自动化装备及信息化技术在各条生产线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从单缸柴油发动机起家,如今在传统内燃机和新能源双赛道全产业链布局,全柴动力在推进自主技术突破上,“智造”数据成为重要“引擎”。“庞大的电子数据图谱实现了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精细化调试与新技术研发提供精准导航。”公司总经理助理、技术中心主任余磊说。
构建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平台,企业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收益?余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研发周期缩短30%、综合产能提升19.6%、生产效率提升35%、物料配送及时率提升29%,单台制造成本下降12.6%、存货周转率提升18%……
“今年第一季度,全柴发动机销量同比增长15%,其中海外出口同比增长50%。”公司总经理刘吉文说,借助智能制造平台整合上下游850余家供应链资源,企业实现了跨领域协同制造与资源优化配置。
这也是全国加快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
一边是老牌工厂有了新面貌,一边是工业老城探出发展新路。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蚌埠就已经是中国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蚌埠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陶广生说,进入万物互联时代,蚌埠市抢抓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围绕智能传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中国传感谷”。
智能传感器产业正悄然重塑着我们的世界——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调节空调运行,高精度的加速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实现车辆的精准导航和障碍物识别,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的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般采集并分析海量数据……
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检测MEMS晶圆。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晶圆制造是智能传感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则是从事MEMS晶圆制造的代表性企业,可加工产品涵盖惯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产品主要应用于高端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
何为MEMS晶圆制造?“简单来说就像在超级纯净的硅片‘地基’上建造一座微缩版‘乐高城市’,通过多次循环工艺步骤逐层叠加形成机械结构与电路。”华鑫微纳副总经理丁敬秀说,晶圆制造的产业链下游便是芯片切割和封装测试。
全国首条!不久前,华鑫微纳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正式投产。记者探访时看到,明亮洁净的密闭生产车间内,“大块头”设备整齐排列,空中的“天车”系统精准抓取着一个个晶圆片载具,这些家用电饭煲大小的透明容器单个可容纳25片晶圆。
“‘天车’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承担着上下料、存储等任务,轨道全长约1200米,如同‘项链’一般串联起各个加工环节,并能借助AI算法智能规划最优路径。”丁敬秀说,晶圆片就是在这样的高效流转中,历经成百上千道精密工序,最终成型。
作为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链主”,华鑫微纳强大的辐射效应加速上下游企业集聚。目前“中国传感谷”已汇聚200余家企业,初步构建起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带动蚌埠经开区去年规上智能传感器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5.8%。
“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智能传感器在更多领域应用场景创新落地。”陶广生说。(记者唐诗凝、何晓、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