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08:40:00
从户外帐中的以身诱蚊,到实验室的抽丝剥茧
“追蚊子”的年轻人
9月2日,在石家庄市藁城区蚊媒监测点,捕蚊小队队员正在用双层叠帐法捕蚊子。 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摄
每到夏天,人们对蚊虫避之不及。然而,我们身边还有这么一群人,为了接近蚊子、捕捉蚊子绞尽脑汁,甘当诱饵。他们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病媒人。
在石家庄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的捕蚊小队里,一半以上都是95后。“别看他们年轻,个个都是蚊虫专家,对石家庄市范围内蚊虫的种类、习性、密度和分布了如指掌。”科长翟士勇说。
9月2日7时,捕蚊小队从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出发,前往藁城区的蚊媒监测点。
每年5月至10月是蚊虫活跃期,这支小队就会前往多个监测点开展工作,进行蚊子种类的分布监测、蚊子的密度监测,以及吸血习性、孳生地调查等。
捕蚊工作最大的特点是早出晚归,队员们常常笑称自己是与太阳错时上班的人。“蚊虫活动有规律,通常在日落前后和日出前后有两个高峰,我们必须守到最后一刻。”队员崔亚婧说。
近年来,随着捕蚊设备升级,配合诱蚊灯、双层叠帐等工具,捕蚊的方式变多了。双层叠帐法是现在监测蚊子密度和捕蚊的常用方法之一。
选好地点后,崔亚婧和队员闫子晗合力支起了蚊帐。与普通蚊帐相比,这顶蚊帐有双层纱帐,内层接地,外层悬空约30厘米。崔亚婧钻进里层蚊帐,坐在小板凳上,挽起裤脚,暴露小腿,以身诱蚊。
过了一会儿,只见蚊子、小飞虫等飞进两层蚊帐之间,闫子晗静悄悄地靠近它们,用电动吸蚊器捕捉后装入网袋。
“我们专找雌性伊蚊,它们嗜吸血,可能携带病毒,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闫子晗一边清点捕获的蚊子,一边解释。这些“战利品”不仅要送实验室分析,还能帮着判断区域的蚊媒密度。
她们把带回来的蚊子一部分放进病媒生物的超低温冰箱,用来做病原学实验,另一部分蚊子则需要被养起来。
9月5日,石家庄市疾控中心二楼实验室里,空调和加湿器长期运行,屋内始终保持温度26℃,湿度60%。
“这是蚊子最喜欢的环境,适合蚊子繁殖子一代。”崔亚婧说,她们需要在子一代变为成蚊的3—5天内,进行蚊虫抗药性监测实验。
“养蚊子的时间比较长,有时候要一两个月,但做实验只需要两三天。”崔亚婧说,当成蚊数量足够多时,她们就可以准备做实验了,今年需要做3种成蚊药剂的监测实验。
实验中,她们通过观察分析蚊子的死亡率等多项数据指标,找到能更好克制蚊虫的药剂。
在病媒生物的超低温冰箱,蚊子样本在零下80℃可以长期保存,保持生物活性和稳定性。队员房飞燕介绍,她们通过病原学实验掌握相关病媒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流行规律,为蚊媒传播疾病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尽管工作辛苦,但这群年轻人乐在其中。在她们眼中,蚊子不再是令人讨厌的害虫,而是充满研究价值的对象。
“正是这种对工作的热爱,支撑着这群年轻人日复一日与蚊子等生物打交道。”翟士勇说,目前,石家庄市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蚊虫监测体系,能够及时掌握蚊虫密度变化趋势,为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 孙 青)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