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消费观察丨石家庄“织音1953” :从工业遗址到潮流中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18:45:00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烟成群 实习生 刘翼飞

在石家庄市中心的原棉纺厂旧址,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正激荡出迷人的火花。曾轰鸣半世纪的纺织车间,如今成为爵士乐与咖啡香气交织的时尚地标——“织音1953”创意园。这座承载城市纺织记忆的“工业遗址”,正蜕变为吸引全城潮人的“潮流中心”。

钢铁骨架间的时尚地标 打造吃喝玩乐消费新场景

“织音1953”园区一期已正式开业。 河北经济日报实习生 刘翼飞 摄

7月20日晚,记者走进“织音1953”园区,占地202亩的园区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高耸的锯齿状厂房骨架依然矗立,红砖墙面上斑驳的标语无声诉说着过往。设计师巧妙保留工业基因,将粗犷的钢铁桁架、裸露的管道与轻盈的玻璃幕墙、柔和的灯光和谐相融。

“第一次来就被震撼了。”“95后”常客李薇表示,“我很喜欢这种有艺术气息的地方,在这里能触摸到真实的工业历史痕迹,又能拍照打卡出片,这种‘硬核浪漫’特别吸引我们年轻人。”

“织音1953”的魔力,远不止于视觉冲击。园区内的老厂房如今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有的成为艺术展览馆,有的变身创意工作室,还有的成为时尚餐厅和咖啡厅,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业态的精心布局与持续创新,是其汇聚人气的核心引擎。白天,它是文创市集、独立设计师工作室、亲子手工坊的聚集地;华灯初上,爵士酒吧的萨克斯风悠扬响起,精酿啤酒屋人声鼎沸,特色餐厅飘出诱人香气。

“九工拾集”全国首店吸引大批游客前来用餐。 河北经济日报实习生 刘翼飞 摄

“纸皮烧麦出锅喽!”随着美食市集的老师傅一声吆喝,一百余种特色美食香气弥漫开来。在九工拾集的全国首店门前,等待尝鲜的队伍蜿蜒如龙。一家主打复古工业风的小酒馆内,巨大的旧纺机部件成为独特吧台背景。主理人陈锋曾是北京资深调酒师,选择在此创业看中的正是这里的独特氛围:“这个空间自带故事感,和精酿文化追求个性、底蕴的特质天然契合。周末几乎一座难求,很多客人就是冲着这‘工业风+微醺感’的组合而来。”

在山河有礼特产专卖店,购买特产的顾客络绎不绝,店长韩作民告诉记者:“我们是一家河北特产集合店,精选了河北各地特色美食和文创礼物,从藁城宫面、赵县雪花梨到漕河驴肉、马家烧鸡,每一款产品都是承载着当地独特的乡土情怀与饮食文化,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来这里玩累了可以带些河北特产回家。”

而“织音1953”园区内最火爆的当数滴答滴运动工厂,3500平方米的巨大场地,孩子们在波浪滑梯上尖叫欢笑。记者看到,运动工厂内有射箭、卡丁车、攀岩、滑梯、蹦床等项目,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排队玩耍。市民孙先生表示:“这里没有额外消费,买一张通票就能玩所有项目,而且设备很新,环境很干净,真是遛娃宝地。”

滴答滴运动工厂内,家长正在带着孩子一起射箭玩耍。 河北经济日报实习生 刘翼飞 摄

“这是我们的华北首店,也是全国旗舰店,属于滴答滴运动工场的第五代综合运动娱乐馆。”滴答滴运动工场织音店店长毛丽丽介绍,该店不仅涵盖丰富的运动业态,还增设了观影厅、桌游等娱乐项目,30多个体验项目覆盖全年龄阶段,巧妙融合运动与娱乐双重体验。数据显示,园区内特色餐饮及夜间娱乐业态的营业额占比已超过60%,成为驱动园区活力的主要引擎。

“该项目占地面积202亩,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其中旧址改造提升面积5.3万平方米。”据石家庄旅投集团文体公司园区管理分公司总经理郭雯介绍:“目前园区的改造提升部分综合出租率已达95.9%,包括完美人生、九工拾集全国首店2家,滴答滴潮玩运动工场华北首店1家,秦川音乐华北旗舰店1家,以及河北首店8家。二期项目招商工作也于近日启动,计划打造包含LiveHouse、娱乐潮玩于一体的综合娱乐空间。”持续的运营投入,使园区5月开业以来客流量突破80万人次,这片曾沉寂多年的工业遗址,如今正以日均1万人的客流量,跃升为石家庄夜经济的新地标。

老棉纺厂织梦新生 工业遗存实现“形神再造”

“织音1953”园区内的石家庄纺织展览馆,记录了石家庄的纺织历史。 河北经济日报实习生 刘翼飞 摄

“织音1953这个名字深具匠心,‘织’致敬石家庄第一棉纺织厂及华北纺织工业基地;‘音’呼应石家庄‘元曲故里’历史底蕴,紧扣摇滚音乐的现代脉搏;‘1953’则铭记‘一五’计划开局之年与棉纺厂诞生之始,标志着石家庄工业发展的起点。”“织音1953”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完美复原历史质感,项目团队专程赴山西、山东寻找相匹配的旧砖,工匠师傅用“绣花功夫”铺贴每一块砖瓦。其中平衡“保护”与“活化”是最大挑战。“我们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加固结构、清理修缮而非推倒重来。那些巨大的天窗、运输棉包的滑轨,都原样保留并融入新功能。”他指着一处由旧除尘设备改造的景观装置说,“这些细节,让历史可触可感。”

记者来到了石家庄纺织展览馆,许多市民在此参观,了解石家庄那段辉煌的纺织史。20 世纪 50 年代,当机器的轰鸣声在石家庄和平路沿线响起,棉纺织厂便开启了它辉煌的篇章。这里曾是华北地区纺织工业的核心地带,宛如一颗强劲的心脏,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市民正在石家庄纺织展览馆内进行参观。 河北经济日报实习生 刘翼飞 摄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石家庄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棉纺厂逐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曾经繁忙的生产场景成为历史的记忆。

如何让历史遗产在保护传承中焕新,是提升城市魅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谋划实施了“6+2+2”城市更新行动,其中对棉一、棉二等老旧工业厂区的更新改造成为重点工程。在这场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织音 1953”文化艺术园区应运而生。通过对老厂房的精心保护和改造,在保留其原有工业风貌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文化、艺术和时尚元素。这里成为集文化传承、艺术体验、潮流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实现了工业遗存与文旅产业的完美融合。

市民正在石家庄纺织展览馆内进行参观。 河北经济日报实习生 刘翼飞 摄

工业遗存的“蝶变”同样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在这场城市更新的征程中,工行河北省分行充分发挥了金融专业优势,为“织音 1953”园区建设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织音1953项目初期建设投入6.5亿元,它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对施工质量、工艺、材料的要求极高,资金保障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工行织音1953项目专班负责人指着满桌的设计图纸说道。

为保障历史建筑“活”起来、焕新生,工行石家庄分行第一时间成立织音1953项目专班,深度参与一期规划建设,从遗址拆建评估到融资方案设计,为织音1953项目发放文旅产业提升改造项目贷款2.5亿元,贷款金额占项目总投资近四成。

河北工业遗产“焕新地图”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共振

织音1953的成功并非孤例。放眼河北,一场以文化创意激活工业遗产的实践正在多点开花,形成一股强劲的“焕新浪潮”。

唐山“启心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 资料图

在唐山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高达34米的巨型水泥仓筒巍然耸立,内部被改造为别具一格的美术馆、书吧和咖啡馆,这个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启新水泥厂,如今已然成为唐山新崛起的文化地标。市民赵先生带着孩子参观后感慨:“在水泥筒仓里看书喝咖啡,这种体验太独特了!孩子也第一次直观了解了唐山‘北方瓷都’之外的另一面工业辉煌。”

在邯郸棉三老厂区“城市记忆”项目,邯郸国棉三厂的老厂房被赋予新生命。棉三厂老职工王大爷常回来遛弯:“机器声没了,但看着老厂房里孩子们在看书、年轻人搞活动,心里反而踏实了,厂子的魂儿还在。”这里没有大规模商业开发,而是聚焦社区营造与文化浸润。旧车间成了社区图书馆、小剧场和手工艺传习所。

记者了解到,河北工业遗产改造呈现多元化路径。有的侧重高端商业与潮流文化,有的深耕社区服务与历史教育,有的探索艺术与设计聚合。核心在于精准定位,深挖本地基因,避免同质化,让工业遗产真正融入现代城市肌理和市民生活。

“工业遗产不是化石,它是城市记忆的实体化,等待被时代重新激活。”郭雯表示,“‘织音1953’园区对此特别策划了棉酷市集、soulmate宿艺艺术展、HBD河北国际街舞大赛、电声乐队演出。未来,我们还会不断引入先锋业态,就是要让这里365天都有新鲜事,成为城市生活的‘创意发生器’。”

“织音1953”园区引入先锋业态,策划了多场展览演出。 河北经济日报实习生 刘翼飞 摄

河北省工信厅最新数据显示,河北省工业遗产名单已有超过20处。如今多地已开展启动保护性开发项目,总投资额逾50亿元。河北这片曾以钢与火锻造辉煌的土地,正以文化为熔炉,将厚重的工业遗产锻造成面向未来的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