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8 09:50:00
唐山地震纪念碑。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邢丁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邢丁
四十九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于唐山,却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从大地撕裂的剧痛中站起,在废墟焦土之上重建家园,英雄的唐山人民用不屈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不仅重塑了一座现代化城市,更淬炼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这份精神,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驱动今日唐山砥砺前行的最深沉的动力、最温暖的底色。
精神传承:唐山之好,镌刻在城市的血脉里。
抗震精神不是尘封典籍里的铅字章节,而是奔涌在唐山人血脉中的精神密码。
它镌刻在“忘不了”的记忆里。老战士回忆当年徒手扒开瓦砾、十指渗血的日夜,支撑他们的是废墟下微弱的生命迹象,是“唐山人民需要我们”的朴素信念。这份舍生忘死、守望相助的情义,穿越近半个世纪,依然滚烫。
杨玉芳(右)夫妇参加文化助残公益演出活动现场。孙孟洋 摄
它闪耀在“看得见”的传承中。全国自强模范杨玉芳坐在轮椅上,用乐观与坚韧活出精彩人生;遍布城乡街头的“红马甲”志愿者,他们走进社区开展“邻里守望”助老服务、为城市文明耐心引导、在应急时刻挺身而出——他们是抗震精神的和平年代诠释者,用无数微小的善行,编织着城市的温情网络。如今,唐山市注册志愿者180余万人,“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理念在唐山大地蔚然成风。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邢丁 摄
它沉淀在城市的“情感地标”中。在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沉默的砖石诉说着伤痛与重生;在街巷深处的老槐树下,亲历者们将震后救援故事讲给孩童听。抗震精神,就这样在代代相传的讲述里、在平凡生活的坚守中,化为这座城市最坚实的情感纽带。
唐山之好,好在精神永续,好在人心向善。
产业焕新:唐山之美,绽放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
新唐山的崛起,是一部产业涅槃的传奇。曾经的“钢城”,正以创新为笔,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唐山机器人共享智能制造工厂。唐山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智”造之美:钢铁脊梁上的“新大脑”
在唐山高新区,身姿灵巧的焊接机器人精准舞动“手臂”;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有一座全国首家机器人非标产品定制共享工厂,千余人专业团队,向中小企业敞开大门,产品从创意到落地不再艰难。从“钢铁臂膀”到“智慧大脑”,唐山的“机器人军团”正成为产业升级的闪亮名片。
图为唐山港京唐港区。唐港股份供图
向海之美:亿吨大港的开放脉搏
碧波万顷的唐山港,巨轮穿梭,塔吊林立。这里不仅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枢纽,更是唐山拥抱世界的蓝色门户。智能化码头、绿色低碳发展,让这座大港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
唐山河头老街。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邢丁 摄
文旅之美:钢城里的“诗与远方”
夜幕下的河头老街,打铁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等地方特色浓郁的百余场精彩节目轮番上演 ;唐山宴里,美食香气与民俗展演唤醒乡愁;揽月湾的沙滩上,铁人三项赛点燃海滨激情。这些有厚度、有温度、有活力的文旅地标,正成为人们爱上新唐山的理由。
唐山之美,美在产业蝶变,美在生态和谐,美在文化交融。
铭记前行:唐山之新,激荡在奋进的号角里。
四十九载风雨兼程,唐山以举世瞩目的重生奇迹,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站在新的起点,“铭记”与“前行”是永恒的主题。
铭记,是回望来路,不忘灾难中的警示与人性的光辉。它是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提醒我们珍视生命、敬畏自然、团结奋进。
前行,是面向未来,将抗震精神转化为创新驱动的锐气、城市更新的志气、文明新风的底气。
唐山之新,新在动能转换,新在民生改善,新在精神昂扬。
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邢丁 摄
凤凰涅槃,再启新程。
唐山,这座从废墟中昂然站起的凤凰之城,曾创造人类抗震史上的奇迹。今天,它正以更加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展翅翱翔。
唐山之好,好在人心;唐山之美,美在蝶变;唐山之新,新在奋进。这,就是英雄之城向历史致敬、为未来作答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