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00:00:00
2024年下半年,多家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持续调整。Gucci一年内关闭6家门店,Burberry大中华区销售额同比下滑21%,Zegna集团中国区收入同比减少14.5%。2024年全年,六大顶奢品牌共关闭中国内地14家门店。不仅是中国,贝恩咨询预计,2024年全球个人奢侈品消费整体萎缩2%,是十年来首次下跌。
品牌价值被消费者真正认可和理解的难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高。这也让我们开始反思,问题真的出在策略本身吗?还是说,从一开始,品牌就没有找到一种能够与用户建立真实连接的表达方式?
为此,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品牌建设战略管理专家、Coach亚太及澳新市场副总裁兼负责人张淳瑜。她曾先后在百事、卡地亚、Coach等品牌任职,是少数亲历国际品牌在亚洲市场做深转型的人之一。她的职业路径贯穿了快消、奢侈品到轻奢等多个业态,而她的思考也正是从这些行业差异中逐渐展开的。
从重口到轻口
一次本土偏好的被看见
如果倒回到十几年前,让当时在百事工作的张淳瑜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她大概会说:“是全力以赴地在卖货。”
那是一个中国快消市场高度活跃的阶段,渠道红利释放,新品不断试水,国际品牌纷纷押注本地化。张淳瑜负责多个核心品类的市场策略,一手项目、一线数据、一整条链路都要盯着推动。
她参与的一个关键项目,是为乐事薯片开发新口味。彼时市场几乎被麻辣、烧烤等重口味统治,行业普遍认为“越重口越吸引人”。张淳瑜则反其道而行之,敏锐地捕捉到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消费反馈:越来越多用户,尤其是高频食用者,在快乐吃零食的同时,开始在意“清爽感”和“低负担”。她意识到,用户其实并不只是需要“刺激”,而是想在味觉和心理上获得一种“吃得舒服”的体验。
她据此提出“黄瓜味”设想,是行业中第一个将清新蔬菜类风味引入薯片品类的人。在行业普遍押注“炸裂味型”的背景下,这一判断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太淡了”“不像零食”“会不会没有味道”是当时她听到最多的质疑。但她坚持推进样品测试,并同步提出一整套“轻口感”策略语言——她不是只推一个味道,而是要讲清楚:这款产品是为高频吃、日常吃准备的,是一种能陪伴生活节奏的“轻食零食”。
她在推进样品测试的同时,同步提出“轻口感”策略语言——这不只是推出一个口味,而是提供一种为日常高频食用设计的产品逻辑:顺口、轻松、陪伴感强。最终乐事黄瓜味薯片上线,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口味之一,一度占据乐事中国整体销量的近五分之一,甚至反向出口到亚洲其他市场。
这不仅仅是一个味型的成功,更是一次将本土饮食偏好系统性地接入国际品牌逻辑的成功尝试。但也正是在这类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张淳瑜开始产生新的疑问:当一款产品卖得好,是不是就意味着品牌真的“留下来了”?
她发现,用户可能记住了“怎么吃”,但未必记住了是谁在说。只要换个包装、换个品牌,只要味型相近、场景一致,消费者依然会买单。她意识到,如果品牌表达始终只围绕产品展开,那品牌本身就难以被真正建立——销量之外,真正难的是存在感的积累和信任的沉淀。
一个品类的“存在感”
该怎么被建立
今天说起卡地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钻戒与珠宝。但在十多年前,它在中国的主流形象其实还是“高档腕表”。相比Tiffany等专注婚戒的品牌,卡地亚在本地珠宝市场的认知度并不高,更缺乏在年轻客群中的实际购买动机。
张淳瑜加入卡地亚的目标,就是要推动这一认知改变。不仅仅是单一品类的曝光,而是要让卡地亚的婚戒在中国市场真正“被看见”。
问题不在产品上。
卡地亚婚戒无论在设计、工艺还是品牌历史上都具备竞争力。但它几乎没有被客户认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卡地亚有婚戒系列。更关键的是,品牌在这个品类上的表达方式依旧延续传统奢侈品叙事——强调“身份”“永恒”“承诺”,而这些抽象语言已难以打动当代用户。
张淳瑜调研后判断,婚戒不应只是一个仪式用品,而应成为表达“关系靠近”的工具。在她看来,很多年轻人的亲密关系处于动态变化中:同居、异地、磨合、分手又复合……但这些复杂真实的关系状态,在品牌表达中几乎从未出现过。
于是她提出,将传播焦点从“婚礼的高光”转向“关系中的关键时刻”,围绕这一策略,她带领团队全面重构了内容结构,从广告文案到传播素材、从视觉风格到门店体验,统一聚焦“关系情绪”的触发点。
表达策略的重构逐渐取得成效。品牌公众号中婚戒内容的互动率上升,门店咨询和销售数据也随之改善。更重要的是,婚戒这个原本在品牌中缺席的品类,开始获得内部资源的战略倾斜。
张淳瑜通过推动卡地亚在婚戒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全面调整,让这个原本被忽视的品类,在消费者心里有了明确印象,也在品牌内部真正变成了值得持续投入和重点发展的业务。“一个品类要真正有竞争力,不能靠一条广告。它得在品牌结构里真正有它的位置。”她后来这样总结。
让国际品牌用中国语言
讲好本土故事
2019年前后,国际大牌在中国市场普遍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瓶颈。
用户依然购买,但品牌带来的情绪回应却在变弱。那些原本熟悉的表达方式——从节日广告到社交内容,从情感叙事到视觉符号——看起来都没有问题,但总让人觉得“隔了一层”。人们看过、听过,却不太愿意转发、评论,更少有人主动提起。不是排斥,而是觉得这些内容“跟我没什么关系”。
张淳瑜当时就职于Coach,她很快就意识到,问题不在于内容不够多、形式不够新,而在于这些内容缺乏能真正让用户产生关联的起点。她观察到,很多品牌仍旧采用单向讲述的方式,表达始终围绕品牌自身展开,缺乏真正属于本地用户的情绪入口和文化通道。
她判断,如果一个品牌总是以“展示”的方式出现在生活里,就很难被自然地记住或转述。真正有效的表达,不是品牌说了多少,而是用户愿不愿意带进自己的生活语境里。这种关系,靠输出是搭不起来的,必须找准一个文化共识的“落点”。
这个落点,最终被她锁定在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上:大白兔。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跨界联名。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国际品牌与中国传统品牌展开如此深度的合作。在张淳瑜看来,大白兔不仅是一个童年记忆,更是一种“通用情绪符号”。它有极高的社会辨识度,也承载着几代人共同的文化经验——这是一个能打破品牌与用户之间情绪壁垒的契机。
张淳瑜主导推进了整个合作项目:从最初概念设定、产品线构思,到内容策略制定与跨国团队协同,她将这个项目定位为一次从中国市场出发、重新组织品牌语言结构的实践。Coach总部设计团队全程参与,大白兔也开放了品牌档案馆,双方共同从70年代老包装中提取设计灵感,将经典视觉与现代时尚融合,推出了涵盖包袋、成衣、鞋履等在内的全产品线。
最终,这一系列在第五届进博会上完成全球首发,成为国内外两个“老字号”品牌的首次跨界联名,不仅是Coach的一次市场动作,也被看作是国际品牌主动用中国文化进行表达的行业转折点。这场合作的价值,不在于谁联名了谁,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路径:国际品牌能不能用中国用户自己的文化语言,建立真正可感知的情绪连接。
这场联名带来的社交反馈印证了张淳瑜的判断。产品上线前,已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预约定制款;而在快闪门店中,“小时候的味道,长大后的选择”成为用户自发使用的讨论标签。Coach不再只是一个外来的名字,而开始在“关系场景”中被自然提及。
和大白兔联名以后,张淳瑜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Coach概念短篇《向心而行》的策划和拍摄中。短片以几段人生的分镜,勾勒出了当下年轻人在不同生活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选择困境,并且给出了属于Coach的答案:人生没有定式,怎么选择都充满精彩。勇敢走自己想走的路,探索寻常之外的无限可能。
短片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无数年轻人在片子中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未来。短片更因此获得2024年Clio Awards影视类目金奖。如何更好地将自己相信和倡导的理念传达给新一代的年轻人,张淳瑜对此也有自己独到的做法。
她将过往十多年积累的表达经验系统化,提出了一整套“品牌增长原则”的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采用三层递进式框架:首先,洞察消费者需求本质。不仅分析静态画像,更要动态把握用户的心理时机——明确他们在何种情境下、以怎样的情绪期待品牌介入。
其次,确立品牌战略支点。区分“情感偏好”与“刚性需求”的差异,指出依赖促销的流量是脆弱的;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在于打造“主动渴望值”,让用户因价值认同而非价格诱惑选择品牌。
最后,实现组织化表达落地。通过标准化机制将品牌语言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能力,确保从内容创作、渠道运营到终端体验的全链路一致性,使品牌角色在不同触点中保持统一且鲜明的输出。
在张淳瑜的带领下,Coach在亚太及澳新市场完成了一次“文化赋能”与“价值创新”,实现了从轻奢向真我新奢的战略进阶。这一转型不仅契合了新时代消费者对品牌价值观与体验的追求,也让品牌本身超越了传统的价格竞争模式。
在如今这个品牌语言日益碎片化、消费者情绪表达日趋复杂的语境中,这种将表达从“内容”升级为“结构”的思考路径,也许不会立刻带来爆炸式传播,但可能是品牌走得更远的前提。
北京商报记者 蔺雨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