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0:55: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 张世鑫
当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旋翼声在鄂西北的群山中响起,一个关于低空产业的新故事正在开篇明意。4月15日,湖北省首个低空飞行器大型试验基地在十堰竹山通用机场正式启用,这个地处秦巴山区的县城,一跃成为低空经济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从无人机检测认证到短途航线开通在即,从技术验证到人才培育,竹山试验基地的启用,填补了湖北在低空飞行器系统性试验验证领域的空白。
这座位于鄂西北的山区县城,凭借通用机场的空域条件优良、飞行干扰因素少、全年适飞天数长等禀赋,将地理特征的“边缘性”转化为测试验证环节的“专业性”。西北无人机检测评价认证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是国内全行业的专业无人机系统试验测试公共技术研究服务平台,此次在竹山设置“竹山机场试验区”,正是因为看中了群山环抱下的天然实验室属性——当5G-A通感一体飞行管理平台覆盖测试空域,三大运营商与科技企业联合搭建数字基座,偏远山区与高精尖技术的碰撞,正在打破地理层级的桎梏。这种“数字赋能+自然禀赋”的双重优势,让竹山成为研发、测试、适航的一站式枢纽,重塑了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布局的底层逻辑。
从揭牌仪式上14家机构平台的集体亮相,到18家企业的战略签约,竹山试验基地的目标远不止于单一测试功能。西北无人机检测中心的试验区瞄准飞行器测试验证,西北通航协会标准委的验证基地直指行业标准制定,飞行培训学校则为产业持续造血,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闭环生态,精准击中了低空经济“技术门槛高、协同要求强”的痛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业态布局的多元性:无人机物流与飞行体验共存,航校培训与科普研学并重,汉南-十堰-竹山和竹山-宜昌2条短途客运航线即将开通,则将基础设施转化为现实运力。这种“B端与C端双轮驱动、测试与应用无缝衔接”的模式,为低空经济商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竹山通用机场的设立,撬动了无人机检测认证、飞行培训、适航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其突破性在于三个维度:一是摒弃“跟随策略”,直接切入新兴产业核心环节;二是将交通设施升级为“研发-测试-应用”综合服务平台;三是通过资质授权将区域优势转化为制度竞争力。“西北无人机检测评价认证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竹山机场试验区、西北通用航空协会标准体系建设委员会竹山标准测试验证基地”的落地、省级飞行培训分校的设立,标志着高端创新资源开始向县域渗透,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协同网络,为县域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数据显示,我国低空经济规模2023年突破5000亿元,未来五年有望达万亿级,这个新兴市场给予内陆地区难得的机遇窗口。在这场关乎未来交通方式的竞赛中,竹山试验基地的轰鸣声传递出多重信号:它不仅是湖北产业升级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当科技革命浪潮袭来,区域竞争的本质已从资源禀赋的比拼,转向对产业规律的洞察、对创新生态的培育、对制度创新的胆识。群山之间,电动飞行器划出的弧线,勾勒出的正是一个湖北面向未来发展的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