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流量,值得媒体丢了公信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0:41:00    

图片图片撰文丨于永杰

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

前几天有条“新闻”,说某地一名干部,利用政府服务器挖出327枚比特币,价值1.5亿。官员在职权范围内寻租,这事儿看上去似乎并不违背常理,甚至都可以作为新型腐败手段的典型案例。不料当地纪委紧急回应这是谣言,具体案情里并不涉及比特币。

当地工作人员表示,此消息最初是一些自媒体利用AI(人工智能)生成的,目的是博流量,后来被一家媒体报道了。正是因为有这家媒体的报道,才在网上引发更大范围的传播。

类似这样的事件,近期不止一起。“国产爽剧《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在美国狂揽1.5亿美元”这则消息不久前曾被多家媒体转发,但好在还是有媒体坚守新闻底线,调查了一番后才发现,原来连个影子都没有。

虚假信息任何时候都有,但网络时代,尤其是有了AI的“加持”以后,虚假信息被编造的越来越像真的,它们流布于网络世界就成为谣言。如果仅仅在网络上流传,其危害还没有那么大,但部分媒体对这些信息不加核查,通过媒体平台转发,就成为了假新闻。

虚假信息泛滥之际,本来正是主流媒体正本清源,澄清舆论的时机,但不核实信源就转发,实际上成了不实内容的放大器,是用自身的公信力给虚假信息赋能,使其产生更大的迷惑性和危害性。

除了这些虚假信息越来越难辨识等客观因素外,坦率地说,新闻事实关的失守,主要还是因为流量冲动。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自媒体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博关注,流量不断向其倾斜,主流媒体一方面面临流量被分流的焦虑,另一方面核实新闻事实又意味着耗时耗力费成本,于是一看到有流量的事情便一拥而上,核实信源交叉验证这个关键步骤却退居其次了,公信力也就随之削弱。

万事皆有联系,要让主流媒体严守准则确实也需要对整个舆论场综合施治,使大家不必被绑架在流量这台战车上。但正是在客观环境尚不成熟时,在别人都对流量趋之若鹜时,方是主流媒体彰显价值,比拼“节操”的时候。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坚守者,他们的责任是在人们迷茫探索的时候,守住价值观底线,让全社会有所依规和遵循,作为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这一重任,这也是塑造公信力的基石。

追逐流量就真的能获得么,坚守底线则一定会吃亏么?这也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人们或许会一时被光怪陆离吸引目光,但终究会追求有价值的事物,当那些吊人胃口刺激神经的信息令人感到厌倦时,坚守者的身影就会发出光芒。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