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文化生态如何繁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8:49:00    

【来源:安徽日报】

当婉约春色“路遇”戏里的“春秋”,当传统戏曲的优美“际遇”现代时尚的审美,当文化的穿透力碰撞新时代的创造力,其产生的共情与共鸣让人多了几分期许。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女驸马》这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不仅唤醒了老一辈戏曲爱好者的集体文化记忆,更如星火燎原般点燃了当代青年的艺术想象力。

黄梅戏从未远离现代生活,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始终在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之间架起跨越时空的桥梁,以其特有的“随意性、亲民性、互动性、乡土性、亲切性”五大文化密码,构建起辨识度极高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黄梅戏是乡野间吹来的风,根基深深扎在安庆码头文化的沃土中。

从丁永泉白天操持桶匠生计、夜晚登台献艺的生存智慧,到严凤英冲破家庭桎梏毅然投身梨园的艺术觉醒,都印证着黄梅戏“源于民间、兴于市井”的文化基因。

《打猪草》里活泼俏皮的童真童趣,《天仙配》中男耕女织的田园牧歌,这些充满泥土芬芳的艺术表达,构成了中国乡土社会最生动的文化镜像,无不彰显出“人间欢乐多”的民间底色。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黄梅戏文化离不开城市的滋养。

前辈艺人以百折不挠的韧劲一次次闯荡城市,终于在安庆码头搭起戏台,标志着黄梅戏从乡野草台走向城市剧场的艺术自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自然浸润城市肌理,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文化年轮,其艺术叙事始终与城市文明的演进同频共振。

黄梅戏艺术的魅力,源于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

传统剧目多以平凡小人物为主角,通过《王小六打豆腐》中市井小民的狡黠智慧,《女驸马》里冯素贞的机智果敢,构建起“小人物大智慧”的叙事范式。这些看似简单的戏剧冲突,实则蕴含着对人性本真的深刻观照,在亦庄亦谐中传递着民间社会的生存哲学。

从农耕文明的“你耕田来我织布”到现代法治社会的“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红色经典《不朽的骄杨》中,杨开慧生命最后八小时中个体命运与革命信仰的交织,黄梅戏始终在时代更迭中保持着对生命价值的哲学追问。这种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熔于一炉的艺术实践,为传统戏曲注入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核。

黄梅戏的形成,是多种艺术形式交融碰撞的结果。

正如长江的支流不等于长江,单一的采茶调、黄梅调、青阳腔等都不等于黄梅戏。安徽安庆周边独特的社会自然条件与区域文化,为剧种的最终成型提供了坚实基础。严凤英塑造的七仙女形象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她突破了传统程式化表演的桎梏,将鲜活的生命体验融入戏曲程式,为黄梅戏表演艺术树立了“形神兼备”的美学典范,是黄梅戏需要始终坚守的传统本质。

时代在发展,黄梅戏的传承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徽州女人》打破传统叙事模式引发的争议,最终在观众的掌声中达成共识: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既要坚守“以情动人”的本质特征,又要善于运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

面对AI数字人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黄梅戏艺术更需要坚守“真人真情”的艺术本质,做到心中始终有观众,以科学的文化规律回应数智时代的机遇与焦虑。

以“六尺巷”为题材的黄梅戏作品众多,但《六尺巷·宽》通过协同的内核冲出同类型题材的约束。该剧不仅展现了法治文化的理性光辉,更强调礼让美德的时代价值。剧中人物的经历启示我们:合作才能和谐,礼让方能长远。正是这种协同的故事内核、创作团队、表演形式与观众群体,共同构建了《六尺巷·宽》的和谐生态。

黄梅戏文化生态的繁荣,需要协同发展。

脚色行当需进一步齐备,各类人才需协同培养,创作题材需合理规划,编、导、演、服、道、化需实现互补共生。要进一步发挥重大节庆活动与专题博物馆的聚集效应,联合皖、鄂、赣、苏乃至全国的文化管理者、表演者与研究者,举办黄梅戏文化发展协同会议。

全心全力谋作品,凝心聚力兴文化,让经得起考验、留得下记忆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推动黄梅戏从地域文化标识升华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特约研究员)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