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7:37:00
地球生命共同体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
20年前的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沿着“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从余村到安吉,到浙江,继而到全国,生态之变今非昔比,中国之美日新月异。20年来,千万个余村在涌现。让我们从余村出发,走进美丽中国,感受山乡蝶变。
01 余村:美丽乡村 生态蝶变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靠着山里优质的石灰岩资源成为安吉的“首富村”。但炸山鸟惊起,砂石满天飞,水被染成浆,人面满是灰,村里痛定思痛关掉了采石矿,停掉了水泥厂,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图源:焦点访谈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村里考察,高度肯定此举。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
寥寥数语,让大家心头一亮、茅塞顿开。“两山”理念给余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2006年开始,余村紧锣密鼓开展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从2013年起,村里再也没有工业企业,把视角和重心放在了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上。原来在矿山工作的村民开起了民宿、文创店、生态农场。沿着“两山”理念一路前行,余村的绿色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实现了从炮声隆隆、粉尘漫天到山清水秀、竹海连绵的华丽转型。
图源:新华社
废弃矿坑变身时尚露营地,水泥厂遗址上建起了图书馆、咖啡厅,2021年,余村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图源:新华网
开矿山,让余村变富,却也让当地承受了破坏生态的代价。经过矿山关停的阵痛,矿山蜕变成青山,更成为余村现在的“金山银山”。2024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同时,也带动周边乡村共享余村绿色蝶变带来的生态收益。
图源:新华网
20年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余村,未来可期。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02 尧治河村:生态修复 三区共建
湖北襄阳保康县尧治河村曾因磷矿开采伤痕累累,如今却成了全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闪亮地标。
图源:央视三农
尧治河人的绿色觉醒,始于对青山“伤痕”的直面和反思。当关停矿区、覆土植绿的“止血”行动初见成效,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命题浮现:修复的矿区如何承载可持续的未来?答案就是将山区、矿区、居民区全域升级为景区,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百姓生活的深度交融。
图源:保康电视台
山区变景区。20多年间,尧治河累计投入2.8亿余元进行治理,使曾经矿渣遍地、水土流失的荒山秃岭重焕生机。森林覆盖率从最低的60%跃升至惊人的96%,成为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坚实屏障。
在此基础上,精心布局文化展馆、森林步道、观景平台,努力让山区独具特色的颜值转化为价值。
图源:保康发布
矿区变景区。面对绵延52公里、60余处废弃矿洞的治理难题,尧治河人没有简单填埋,而是看到了其恒温、恒湿、空间巨大的独特禀赋。
通过寻找合作伙伴,投入2亿多元,利用声光电等前沿科技,将全长2.7公里的废弃矿道打造成“三界洞天”神话故事主题奇幻景区。曾经粉尘弥漫的矿洞,一跃成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不仅解决了治理难题,更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旅游IP。
图源:襄阳日报
尧治河又利用矿洞恒温恒湿环境,建成了现代化、规模化的矿洞食用菌(香菇、木耳、杏鲍菇等)栽培基地。眼下,尧治河村的废弃矿洞,从让人头疼的“大山伤疤”摇身一变成为设施农业的天然基地,不仅盘活了资源,还带动了村民增收,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图源:保康发布
“矿洞经济”不只停留在种植上。在深山矿洞里,当地人把酒坛陈列其中,让整个矿洞弥漫着醇厚的香气。
图源:保康发布
居民区变景区。村里先后对照4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对统一规划建设的民居小区,实施多轮“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如今房前屋后的果树、花园、菜园生机盎然,柏油路整洁通畅,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完备。
“家园即景区”的理念,让生态保护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紧密捆绑,极大地激发了守护绿水青山的内生动力。“乱扔垃圾、随意砍伐”成为历史,主动参与环境维护蔚然成风。
环境好了,村民不再只是景区环境的维护者,更是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开办农家乐、经营特色民宿、售卖土特产成为普遍选择。旅游旺季,一家普通的农家乐月收入可达数万元。
图源:襄阳日报
“三区共建”超越了碎片化的环境治理,构建的是一个生态、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大景区。
通过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多重路径,尧治河“绿水青山”开始转化为惠及全民的“金山银山”。同时,也为无数寻求绿色转型的乡村,破译了通往“金山银山”的“核心密码”,照亮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文化盛”的康庄大道。
03 石门村:人鸟共生 生态富民
作为千年古村的石门村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区,更是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
图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
据悉,蓝冠噪鹛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全球种群数量只有250余只,是仅存于婺源县自然保护区的独立群体。2000年前,它们曾一度消失在人类的视野中。
图源:央视新闻
2023年10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门村考察,他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石门村的乡亲们都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蓝冠噪鹛为石门村好生态“代言”,村民也悉心守护着这张“生态名片”。每年蓝冠噪鹛到来时,村民会自发组建护鸟队,撑着竹筏、沿着河水巡护,让蓝冠噪鹛安心繁衍生息。
如今走进石门村,处处都能看见蓝冠噪鹛的身影。吃饭的地方,有爱鸟农庄、观鸟亭农庄;研学的场所,有蓝冠噪鹛科普馆;候车亭也被命名为观鸟亭;村内随处可见的墙面彩绘,蓝冠噪鹛及相关爱鸟元素是绝对的主角。随着年复一年对绿水青山的呵护,石门人发现,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来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静静地看一看古树、听一听鸟鸣。
图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
为了进一步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石门村秉持“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的原则,邀请中国美术学院陈瑞达教授作为村庄的“设计师”,围绕湿地生态、珍稀鸟类元素,对村庄进行微改造、精提升;镇村联合投资旅游,村内建起了酿酒坊、茶舍、非遗馆;生态资源入股,与县文旅集团合资成立竹筏公司,收益的一半以上用于村民分红。
图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
随着人气越来越旺,石门村村民都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收入水平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22年,石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万元。2024年石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3年的3.1万元提升至约3.6万元,增加近5000元。
04 塞罕坝:人工修复缔造塞罕坝生态奇迹
从北京向北行驶400多公里,有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它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这里,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然而,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塞罕坝却是一望无际的荒漠,黄沙荡荡,看不到尽头。
图源:新华网
为了改变这一生态困境,1962年2月14日,林业部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自建场以来,三代塞罕坝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茫茫荒原上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资源总价值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成为守卫京津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图源:中国绿色时报
几十年过去了,塞罕坝已经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而今,似乎大家一听到“塞罕坝”三个字,都想去塞罕坝一游,感受塞罕坝催人奋进的精神,观摩塞罕坝林海般的大林子。
图源:新华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林场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依托百万亩林海,积极探索拓宽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奋力书写“两山”转化新答卷,成为首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图源:新华网
通过政策驱动、碳汇撬动、生态带动,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塞罕坝林场充分释放百万亩林海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为全国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单位,林场一方面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不断巩固提升森林碳库能力,同时科学有序开发林业碳汇项目。
通过三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昔日茫茫荒原成为“绿水青山”,今朝“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未来,塞罕坝林场将在“二次创业”新征程上继续书写“两山”转化新篇章,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新的塞罕坝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华大地生机盎然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
“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山水间的幸福画卷
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编辑 | 王会苹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杨 巍
来源 | 农视网综合新华社、新华网、央视《焦点访谈》、央视三农、中国日报网、中国绿色时报、襄阳日报、保康发布、保康电视台、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等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